第35章 化梦(一)
贞观二十二年,玄奘四十七岁。
太宗皇帝为顽疾缠身,夜里多做恶梦,每次梦境,都梦见他亲手射杀他的兄长李建成,接着尉迟恭射死他的弟弟李元吉,将二人的首级砍下,血淋淋的,极为恐怖,双目睁开,死不瞑目,太宗每次想起李建成与李元吉的死状,恐惧之心,让他夜夜无法安眠。
在夜里他总梦见,两人化成厉鬼,走进到他的梦中,向他索命,每次梦到这里,太宗皇帝一定会被恶梦吓醒,久久不能入眠,汗流浃背,脸色发青,呼吸纹乱,久久不能自己。
曾请多位御医看病,但不见效果,御医说:此乃心病,所谓的日有所思、夜有所梦,太宗今年已经四十有九,离死期已经不远,他害怕死后下地狱,他的兄弟会找他算账,要他偿命。
每每梦见至此,心神越是不安,已连续数个月,太宗都无法好好安眠,只见日益消瘦,精神恍惚。
该年,玄奘译好了《瑜伽师地论》,共一百卷,奉太宗之召,玄奘带着译好的经本前往玉华宫,与太宗会合。
太宗见玄奘气宇非凡,文采秀丽,想封他为官,劝玄奘还俗,但是玄奘极力婉拒。
太宗嘉勉他,并答应尽一切力量帮助他,阐扬佛法,完成译经之大业。
玄奘请太宗皇帝为新译好的佛经作序,太宗答应,并提笔写出,名为“大唐三藏圣教序”
。
从此,世人就称玄奘为“唐三藏”
。
太宗并留宿玄奘于玉华宫,为他讲解佛法,玄奘在玉华宫停留一个多月。
过不久,太宗的宿疾又犯,又在夜里作恶梦,他总是梦见李建成与李元吉的死状,看见他们化成厉鬼,来向自己索命。
该夜,太宗惊醒,在宫内狂叫,疯狂到处乱窜,嫔妃、内侍惊恐,皇宫之内乱哄哄一遍,众人努力,好不容易才将太宗哄回寝宫。
从此之后,太宗一病不起,御医们束手无策,无药可医,只见太宗日益消瘦,为病魔所折磨。
此乃心病,需要心药医治,但李建成与李元吉早已经死,又到哪里去找药方?杀兄、屠弟、逼父让位的恶行,虽局势所逼,即使是唐太宗,也逃不过他良心的自责。
玄奘到宫中谒见太宗皇帝,见太宗卧病在床,日益消瘦,病情不轻。
“陛下最近身体有恙,为何不请御医医治?”
“那些都是蒙古大夫,说朕的病是心病,朕怎么会有心病?他们尽是一群庸才。”
“那陛下究竟觉得哪里不舒服?为什么会日益消瘦?”
“最近心神不宁,经常作恶梦,导致朕食不下咽,睡无法就寝,以致日益消瘦,身体越来越不好,越来越孱弱。”
“那陛下又为什么作恶梦?”
太宗虽然知道原因,但那是他一生之中最可耻的事,他从来不跟人提这事,也不准人在他面前提这事。
“我不知,总之心神不宁,精神耗弱,经常胡思乱想。”
玄奘知道太宗心中有所隐瞒,但因为身分关系,也不宜再深入追问,因此告别出宫。
一出宫,见群臣在朝上议论纷纷,商讨太宗的病情。
“陛下文治武功,千年第一,如今得到如此怪病,究竟是如何是好?国不可一日无君,军不可一日无首。”
玄奘心中好奇,太宗究竟得了什么怪病,于是向群臣问道:“陛下究竟得了什么病?为什么会日益消瘦,卧病不起?”
“法师有听说过玄武门之变吗?”
“玄武门之变……”
玄奘对玄武门之变历历在心,当初就是因为玄武门之变,太宗皇帝才会发布禁出国令,玄奘因此不得不违抗圣令,私自偷渡出国,前往天竺取经。
““玄武门之变”
是高祖三个儿子太子建成、秦王世民、齐王元吉,因权力斗争而引发的兄弟相残事件。
“秦王精明能干,无论是治国带兵,都富有谋略,因此很得民心,且其幕下拥有一批长于智谋的策士和勇将。太子认为秦王的存在,着实影响自己皇位的继承。于是太子的策士魏征便建议太子及早消灭秦王。“齐王势力虽远不及太子和秦王,却因骁勇善战驰名,齐王认为要成为皇位继承人,秦王非铲除不可。于是齐王便怂恿太子,早日将秦王除掉,太子允诺在事成之后封齐王为“皇太弟”
。
“太子拉拢高祖身边的嫔妃,请他们在高祖面前为自己美言,并散布秦王的谣言。齐王也建议高祖,说秦王要谋反,不如早日将他杀死。最后高祖接受太子和齐王的提议,定下一项阴谋,决定在昆明池畔杀死秦王。“秦王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,他早已派人暗中查探太子的动静,原来是太子的心腹玄武门禁卫军首领,已被秦王笼络。此时秦王的臣子们一致建议秦王先发制人,杀死太子与齐王。“玄武门是长安宫的北门,臣子们要晋见皇帝,都须经此地。秦王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黎明,在玄武门布下伏兵。这一天太子和齐王为了要谒见父皇,经过玄武门时,发现情况不对,立刻调头准备逃跑,可是此时躲在暗处的秦王已经杀出,太子虽连出三箭,但每箭都射空,反被秦王一箭射死。“这时慌作一团的齐王边逃边战,但还是寡难敌众,被秦王大将尉迟敬德杀死。“玄武门之变”
的三天后,高祖便册立秦王为太子。
再过二个月,逼高祖退居太上皇,而即帝位。
”
玄奘对玄武门的记忆犹在,他到此时才了解,“玄武门之变”
就是太宗皇帝的心病,太宗到今日对他亲手杀兄、屠弟、逼父退位的行为,仍然无法忘怀,玄奘心里打算,要为太宗治好他的心病。
隔天,玄奘在进入宫中,谒见太宗,太宗脸色依然苍白,身体消瘦,显然一夜失眠。
“玄奘,你又来见朕,朕这病是顽疾,并不是一时一刻就可以治好。”
“陛下,玄奘是专门来为陛下讲一个故事,希望陛下专心听我说。”
“好的,你说吧……”
“在某寂寞的秋天黄昏,无尽广阔的荒野中,有位旅者蹒跚地赶路。突然间旅者发现在薄暗的野道中,散落一块块白物,仔细观看,竟是人骨。“旅者正疑惑之际,突然传来惊人的咆哮声,随着一只大老虎紧逼而来。看到这只老虎,旅者顿时了解白骨由哪来,立刻拔腿逃跑。“显然是迷失方向,旅人竟跑到一座断崖顶上。毫无办法之中,幸好断崖上有一棵松树,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。于是旅者毫不犹豫,马上抓着藤蔓滑下,可谓九死一生。“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,居然被逃离,老虎是何等生气,在崖上狂吼着。“幸亏藤蔓的庇荫,终于救回一命。旅者暂时安心,但当他朝脚下一看时,不禁“啊”
了一声,原来脚下竟是波涛汹涌的大海,怒浪澎湃,且波浪间还有三条毒龙,正张开大口等他堕落,旅者全身战栗。
“但更恐怖的是手握的藤蔓,其根处出现了两只白色和黑色的老鼠,正开始啮着藤蔓。旅者拼命地摇动藤蔓,想赶走老鼠,可是老鼠一点也没想逃。“每当摇动一次藤蔓,便有水滴滴下,这是从枝上筑窝的蜜蜂巢所滴下的蜂蜜。旅者因蜂蜜太甜,完全忘记正处于危险万分之地,而陶陶然地心志被蜂蜜所夺。“释迦牟尼开示这愚痴的旅者之相,便是指所有人类的“人生之实相”
。
”
太宗听出意有所指,便向玄奘问道:“那么释迦牟尼在这段譬喻中到底是意味着什么意思?”